1
赞同来自: 小快车
受益所有人概念来源于英美法系,是指拥有受益所有权的人。
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首先要明确,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尽职调查里包含了受益所有人的识别。FATF要求金融机构在对客户的尽职调查中有义务了解自然人/法人的受益所有人身份、所有权及控制权,以风险为本为原则,低风险可采取简化的尽职调查措施、高风险则应采取强化的尽职调查措施。对国内外政治公众人物、金融机构股东与高管,应特别注重对受益所有人及其关系密切人物的尽职调查。
《关于加强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有关工作的通知》(银发[2017]235号)对受益所有人识别做了规范要求:
1.为受益所有人设置了持有25%股权/控制权或权益的门槛。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拥有超过25%公司股权或者表决权的自然人;通过人事、财务等其他方式对公司进行控制的自然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2)合伙企业:超过25%合伙权益的自然人;
(3)信托:信托的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以及其他对信托实施最终有效控制的自然人;
(4)基金:拥有超过25%权益份额或者其他对基金进行控制的自然人。
2.要求穿透识别:对非自然人客户受益所有人的追溯,应当逐层深入并最终明确为掌握控制权或者获取收益的自然人。
3.简化识别标准:
(1)对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且、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营农林渔牧产业的非公司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控股的企事业单位在充分评估其风险状况基础上,可以将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控制人视同为受益所有人。
(2)对各级党的机关、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人民政协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 、政府间国际组织、外国政府驻华使领馆及办事处等机构及组织不需要开展收益所有人识别。
金融机构要真正做到有效的客户识别,难度还是很大,客户提供的证明材料识别除了部分证件可以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查询系统进行核实外,大多数的证明材料特别是非自然人客户提供的都只能依靠人工识别,存在真伪难辨的风险;而且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想要客户主动配合也是困难重重。再如,执行对信托的穿透识别,信托的受益人有可能是设定了一定条件的不特定自然人,所以金融机构认定的受益人不一定是最终真实的受益人。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对员工进行受益所有人的系列知识培训,包括非自然人的分类、对应的股权结构构成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积极寻求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积极与市场监管部门合作,有效整合工商、税务、证券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扩充本机构的数据库,提高客户识别准确率。
对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概念运用较多领域主要有两大类:
实质控制权的确定不仅涉及到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而且关系到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上市公司控制权”、“一致行动人”等概念的解释广泛用于资本市场实际控制权转移及其他股权交易的相关特殊主体认定
中国证监会认定实际控制人坚持事实重于形式原则。既有实际控制人的情况十分复杂,仅仅通过列举是不能穷尽的,所以中国证监会除了列举具体形式外还经常规定“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例如,当公司没有过50%的控股股东时,如何认定两个持股比例相近的股东谁是实际控制人的问题,应从公司历往股东会、董事会组成、决议表决情况以及公司重大问题决策过程去考证,谁持续性主导公司重大事项决策的,谁就是实际控制人。
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受益所有人:
- 任何一个个人,直接或间接地拥有法人客户权益25%或更多的(即拥有权益最多的人)。
- 任何一个个人,对于法人客户有着重要的、直接地控制或管理的,包括高级管理层(比如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营运官、管理成员、普通合伙人、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财务主管等);或者其他任何承担类似职能的个人。
首先要明确,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尽职调查里包含了受益所有人的识别。FATF要求金融机构在对客户的尽职调查中有义务了解自然人/法人的受益所有人身份、所有权及控制权,以风险为本为原则,低风险可采取简化的尽职调查措施、高风险则应采取强化的尽职调查措施。对国内外政治公众人物、金融机构股东与高管,应特别注重对受益所有人及其关系密切人物的尽职调查。
《关于加强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有关工作的通知》(银发[2017]235号)对受益所有人识别做了规范要求:
1.为受益所有人设置了持有25%股权/控制权或权益的门槛。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拥有超过25%公司股权或者表决权的自然人;通过人事、财务等其他方式对公司进行控制的自然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2)合伙企业:超过25%合伙权益的自然人;
(3)信托:信托的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以及其他对信托实施最终有效控制的自然人;
(4)基金:拥有超过25%权益份额或者其他对基金进行控制的自然人。
2.要求穿透识别:对非自然人客户受益所有人的追溯,应当逐层深入并最终明确为掌握控制权或者获取收益的自然人。
3.简化识别标准:
(1)对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且、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营农林渔牧产业的非公司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控股的企事业单位在充分评估其风险状况基础上,可以将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控制人视同为受益所有人。
(2)对各级党的机关、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人民政协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 、政府间国际组织、外国政府驻华使领馆及办事处等机构及组织不需要开展收益所有人识别。
金融机构要真正做到有效的客户识别,难度还是很大,客户提供的证明材料识别除了部分证件可以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查询系统进行核实外,大多数的证明材料特别是非自然人客户提供的都只能依靠人工识别,存在真伪难辨的风险;而且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想要客户主动配合也是困难重重。再如,执行对信托的穿透识别,信托的受益人有可能是设定了一定条件的不特定自然人,所以金融机构认定的受益人不一定是最终真实的受益人。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对员工进行受益所有人的系列知识培训,包括非自然人的分类、对应的股权结构构成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积极寻求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积极与市场监管部门合作,有效整合工商、税务、证券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扩充本机构的数据库,提高客户识别准确率。
实际控制人:
实际控制人概念在我国法律中已经得到明确界定。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都是在2005年-2006年间做了相关修改,使得实际控制人的界定在《公司法》得到第一次明确体现。特别是对那些在法律上不承担义务而事实上却享有权利的特殊主体提供了法律规制的工具,而《证券法》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则是对实际控制人在证券领域内的责任与义务做了规定。由此开始,《公司法》、《证券法》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概念给予了明确解释,有利于对上市公司实质控制权进行确定。对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概念运用较多领域主要有两大类:
实质控制权的确定不仅涉及到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而且关系到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上市公司控制权”、“一致行动人”等概念的解释广泛用于资本市场实际控制权转移及其他股权交易的相关特殊主体认定
中国证监会认定实际控制人坚持事实重于形式原则。既有实际控制人的情况十分复杂,仅仅通过列举是不能穷尽的,所以中国证监会除了列举具体形式外还经常规定“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例如,当公司没有过50%的控股股东时,如何认定两个持股比例相近的股东谁是实际控制人的问题,应从公司历往股东会、董事会组成、决议表决情况以及公司重大问题决策过程去考证,谁持续性主导公司重大事项决策的,谁就是实际控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