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总监教你读懂上市公司财报
A1:这个资历去 PE 工作还稍微有些早,不过这个也看个人追求了。一般而言,PE 需要的是直接能上手工作的员工,最好是四大的财务咨询部分的人比较对口,审计的会考虑但概率低一些。所以说我觉得没什么特别需要准备的,你是否能应聘上取决于 PE 是否急需招聘人做项目,以及面试的时候的化学反应。
Q2:引用看到的原话 " 公司可以通过处置固定资产、调整折旧年限改善业绩,进而促使债券收益率下行。"
收益率下行我理解请问具体是怎么做到改善业绩的? 以上改变详细体现在利润表里的哪项? 能否具体说明
A2:这实际上算是个典型的通过 " 财务技巧 " 来调整财务报表的手法。
举例来说,对于一家传统制造型企业拥有大量的机器设备固定资产购置价格 10 亿元人民币,按十年折旧,那么每年的折旧费用为 1 亿元,这 1 亿元的折旧费用将被记录在生产成本中,生产成本最终在产品销售出去后转化为" 主营业务成本 " 中。如果现在调整折旧年限为 15 年,那么每年的折旧费用降低到 6667 万元,最终转化为 " 主营业务成本 " 的金额就会降低 3333 万元,从而达到改善业绩也就是提高净利润的作用。
另外,说到处置固定资产,还是举例来说,10 亿元的机器设备按 10 年折旧,已经用了 9 年了,就是说,9 亿元已经通过折旧的方式记入到 " 主营业务成本 " 中,账面上这些设备还有剩余价值 1 亿元。于是公司将这些设备处置掉了,卖给了其他公司得到 1.5 亿元,那么处置资产的收入减去账面剩余价值后的 5000 万元就形成了公司利润的一部分,从而达到改善经营业绩的目的。
你可能会问,机器都用了 9 年了可能都没什么用了,虽然账面上还值 1 亿元,但真的能卖到 1.5 亿元吗?这不科学啊,我说,为什么不可以呢?你可以卖给母公司啊,可以卖给兄弟公司啊,冤大头有的是。不少上市公司靠着这招在当年都扭亏为盈了。
上述两种 " 财务技巧 " 和公司的实际经营能力,市场环境什么的都没什么关系,在看一家公司的经营情况的时候,需要对这些技巧进行甄别和判断。一家公司当年的利润不错,但仔细一看主要利润大部分都是来自于 " 处置固定资产 ",那么就要小心了,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并没利润反应的那么好,都是靠例外因素提升的利润额。
Q3:引用看到的原话 " 对于已经处于亏损且融资能力较差的公司,可以采取出售股权等手段提高公司偿债能力,同时达到避免公司连续亏损的目的,如 12 中富 01 因出售子公司股权和土地房屋而扭亏。"
以上具体该如何分析?出售股权提高偿债能力?:又是如何体现在报表里的?
A3:和之前提到的处置固定资产所产生的收益相似,公司同样可以把持有的子公司的股权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从而获得利润,这部份出售股权所获得利润通常记录在 " 投资收益 " 中,而出售土地、固定资产所产生的利润通常记录在 " 营业外支出 " 中。
这算是上市公司为了所谓 " 改善业绩 " 经常采用的一些手法,这些手法和公司实际的经营情况无关,与经营者的经营能力无关,更多的是一种为了满足某些资本运作或者避免连续亏损情况发生而采取的手段。
Q4:引用原话:" 截止到 2014 年 3 月 30 日银行贷款 1 亿元,比2013 年年末下降 4000 万元。公司的银行贷款是纯信用贷款,没有任何抵押。资产负债率仅 52%,银行贷款 1 亿元、票据 5 亿元,银行授信 14.5 亿元。债券量仅 3 亿元。
毅昌是个相当保守的公司,他连银行授信都闲贵了,怎么会替别人做嫁衣裳。"
请问老师对这些话怎么看?银行授信在财报里面如何体现的?为何说闲贵不会替别人做嫁衣?企业有更好的融资方式吗?
A4:这里其实说到了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融资。绝大部分企业尽管经营情况不错,但却非常的缺钱,缺流动资金,经营情况不错但因为资金流断流而导致破产的企业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也不太愿意把贷款放给民营企业,因为风险比较大,万一收不回来就血本无归了。
所以在此背景下,一家民营企业手头能拥有大量资金,或者有着大量的银行授信而不使用是非常非常令人羡慕的。
闲贵的意思是:取得银行贷款还是要支付利息的,而本来公司自己的资金就够用,何必还要帮银行赚钱呢。
在财务报表主表中,是无法体现银行授信额度的,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相关段落查看。
企业最见的融资方式,包括:银行借款,外部引入投资者,上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偏好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因为利息相对低而且可以抵税,但就实际情况来说并没有所谓的更好的融资方式,只有最适合实际情况的融资方式,能找到钱就谢天谢地了。
Q5:请问:如何看待未分配利润在财报中的价值,请问具体以上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理解又是否正确?
A5:未分配利润,通俗简单的理解就是:从公司创建以来累计创收的利润,减去公司创建以来累计分配给股东的利润后,剩下的就称之为未分配利润。另外说一句,可分配利润和未分配利润是一个概念。
未分配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在过去的 N 年中的累计经营成果,未分配利润越高说明企业以往的累计经营业绩越好,所以说" 可分配利润是真金白银 "。
如果今年企业经营不佳,产生了亏损,那么未分配利润的数字就会因此而降低,但未分配利润可能依然是正数,所以说未分配利润是 " 亏损时的肉垫 "。
但是说 " 未分配利润是还本时的保障 " 并不贴切,因为企业是否能按时还债,主要看企业是否有充足的银行存款,而以往经营产生的累计利润可能已经用在购置固定资产、购买原材料等项目,未必有足够的资金盈余。实际情况中,有着高 " 未分配利润 " 但还不起债的公司并不在少数。
Q6:如何看到市净率和市盈率?
A6:先说说最常听到的市盈率 PE,price to earning, 就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年)净利润。举例来说,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是 100 元,当年的每股税后净利润是 5 元,那么市盈率就是 20 倍。简单的理解就是,如果花 100 元购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那么需要 20 年能收回成本。实际应用中,市盈率是评估公司价值比较简易和快速的方法。
单独看一家公司的市盈率意义不大,因为你很难想象买了一只股票 20 年才能收回成本,公司也在发展净利润也会增加,这一切都会让这个 20 倍的市盈率显的莫名其妙。所以一般而言,都是同行业的公司进行比较,这样就会使这个指标显的生动和有意义。行业不同,市盈率差异也很大,比如传统工业企业的市盈率就不高,一般在 15 倍以内,因公司的前景缺乏想象力,股民不认为传统企业的利润能还有大幅度的增长。 而互联网企业的市盈率高的吓人,超过 100 倍的市盈率都不少见,因为投资者认为互联网企业代表这未来,利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
国内 A 股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平均水平在 15-20 倍之间,而香港主板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在 10-15 倍之间,为什么国内企业的平均市盈率高于香港资本市场的市盈率呢?除了资本市场的企业行业结构的差异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香港资本市场比较成熟,机构投资者占主流,散户较少,能比较理性的对待资本市场的各种情况。而国内市场的散户比例还比较高,各种内幕消息满天飞,散户甚至机构投资者都很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使得国内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比较容易就上升到高位。
另外在说说市净率,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净资产的一个比例,再翻译一下就是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总价值与公司净资产金额的比例。这个指标主要用于金融企业,比如银行和保险公司,次要用于房地产企业。其他行业,包括传统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传媒行业等都不适用这个指标。
说到底,这两个指标都是我们对上市公司的股票进行估值时的工具,市盈率最常用,市净率适用范围比较窄。建议小白们可以关注市盈率相关的报道,可以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更有感觉。
Q7:请问实际操作中一般设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多少?跟那些因素有关系?行业、规模、熟悉程度,还是什么?
A7:这个问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而且就同一家企业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角度,所谓重要性水平的设定也完全不一样,切不可用简单的几个标准一概而论。
就企业内部的一般管理而言,常见的重要性水平通常以销售收入,净利润,资产规模等财务指标为起点进行设置。譬如,针对企业过去一年的销售收入进行评估,就可以考虑以去年销售收入总额的 0.5%-5% 设定评估标准。如果评估一个公司的资产情况,就可以考虑以公司的资产规模的一定比例设定重要性水平。
Q8:作为一名纯小白,我的问题也很白。
首先企业财报真的是这家企业的真实收支盈利状况?可以相信吗?
然后我们去哪里看财报?
再然后有没有一种适合小白的学习方法能够快速掌握财报中的要点?因为在我想象,财报应该是堆砌了很多数字啊百分比啊之类的。
最后能不能给推荐一两只股票 or 基金。
A8: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财务报表是反映一家企业真实收支盈利情况的最好的工具了,也许财务报表有作假的嫌疑,也许财务报表反映实际情况的角度并不完整,但它依然是了解一家企业经营情况最快捷直观的入口。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要想了解一家企业,看财务报表并不是结果,而是起点。通过看财务报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基于财务报表向企业提问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所说的不可信待的财务报表也是有用,通过发问就可以让企业的回答自相矛盾,你自然可以做出判断。另外,做虚假财务报表是非常需要技术水平的。
去哪里看财报?参照上一个帖子。
想学习快速掌握财报中的要点。。。说实话。。。没什么特别捷径。如果你痛恨数字,看见财务报表就头疼就更别想了。你所说的财报中一堆百分比什么的,仅仅是财务的一部分,真正的核心是这些数字后面的故事,如同刚才说的一样,阅读财报不是结果而是起点,通过财报中的数字进行发问才是阅读财报的主要目的。
如果一定说看财报有什么捷径,那勉强的说,就是要带着故事和问题去看财报,这样你才能对你要看的财务报表有真正的兴趣。如果你重仓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当然会有兴趣看财报,看看他们的销售收入为什么一年不如一年,看看他们为什么要买那么贵的设备但却生产出卖不出去的产品;如果你只是出于一般学习目的看财报,十有八九会睡着的。
Q9:在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时,经常会去看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之类的指标,但对于轻资产的公司,比如科技公司、教育公司、文化类公司等,看这些比率的意义好像不大,请问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衡量这类公司的偿债能力。
A9:在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时,经常会去看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之类的指标,但对于轻资产的公司,比如科技公司、教育公司、文化类公司等,看这些比率的意义好像不大,请问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衡量这类公司的偿债能力。
你的对于这些各种财务指标的理解是正确的。的确,对于轻资产公司来说,这些财务比率用处不大。如果你主要关心这类轻资产公司的偿债能力,还是要看公司的资金储备和经营现金流是否充足,是否足以偿还已有的债务。
例如,看轻资产公司连续几个月的财务报表,看报表中每个月销售现金流入是否能基本满足大额支出(包括广告推广费用,人员支出,轻资产公司这些支出是大头),销售现金流入每个月波动是否重大等等,这种方法提供了一个比较易于理解的维度给报表使用者去初步把握公司的偿债能力,如同之前提到的,财务报表是发问的起点,通过阅读财务报表的产生疑问,再向企业发问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
Q10:大神能不能透露一些常见的企业财务造假情况,还有如何识别呢?
A10:这里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企业财务造假的动机。我们能见到的大部分财务造假是粉饰业绩,也就是虚增收入和利润。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粉饰业绩的常见目的在于其提升/稳定股价、保持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声誉。因为连续亏损会导致公司摘牌的厄运。
最常见的财务造假的地方就在于虚假的销售收入,客观的说,一般的散户投资者是很难去甄别财务造假,刚才说过,财务造假也是需要精英才能做的好的事情,加之财务的专业性门槛,一份经过粉饰绩的财务报表,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经过审计工作都未能发现,一般投资者的信息有限又如何能发现呢?
当然,我们小散户也不是没有机会,这需要我们在阅读财报时还要研究分析更广泛的信息和财报做对比,发现异常情况,比如公司的利润率明显高于行业水平、全行业销售收入都在下降而公司的业绩却高歌猛进 ..... 等等。这些异常并不一定代表财务有作假的可能,但为我们向企业发问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专家介绍:Realizer,在全球顶级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拥有超过 10 年的工作经验,后出任某海外上市公司财务总监一职,具有非常丰富的企业 IPO、大型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经验。同时为中美两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CICPA)的专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