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红筹重启,又一个“阳春三月”? 文/实习记者 胡杨 海外红筹上市或将重启,企业该如何借好东风? 2008年伊始,资本市场热闹非凡:先是创业板的推出忽然指日可待,紧接着国外资产进入中国内陆融资提案被带上“两会”;与此同时,如何让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特别是放宽海外红筹上市限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去海外上市,在国际上打响自己的品牌是许多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但由于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的种种限制,因此类似于盛大、新东方、分众传媒这样能够在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中国企业,少之又少。 许多企业另辟蹊径,他们选择了在海外“买壳”上市的方式,大大缩短了上市过程,让企业迅速融入海外市场。但问题随之而来,国有资本外逃、逃税现象严重,英属维京群岛更是被中国企业奉为避税天堂。 这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不安。在六年内,政策数次“变脸”,自2006年至今,已经将这条海外融资之路彻底阻断了。 “变脸”缘由 虽然政府初衷原本是打击外逃资本,然而却把“良家”企业境外上市之路同时封闭,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扩张期和成熟期企业的融资发展。 经过多年资本市场的逐步规范,海外红筹上市的缺点越来越不能掩盖它本身的利好作用。于是,资本市场处处呼唤政策再次“变脸”。 对于急需融资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海外红筹上市如果能够放开限制,便相当于交给企业一把打开金库的钥匙,大大缩小了上市程序、成本以及时间。 早准备、早下手 美好的前景就在眼前,但走向海外市场却绝非朝夕之事。据悉,完成一次上市至少需要90天,而横在面前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明晰股权。 如果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含有国有股权,那么为了达到节省审批时间和不必要的麻烦,首先应该使国有股权退出。而这也是无锡尚德在海外红筹上市前所做的首要准备。 而后就是要简化企业的资本结构。由于进行上市操作不久后就需要进行海外壳公司和境内公司的收购和股权置换等项目,因此要确保原公司资本框架简单易转换,尽量在过程中缩短时间。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优化企业本身。海外红筹的上市目的还是为了受到投资者追捧,因此就要构造一个国际化的成熟企业框架。除了股权梳理以外,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从财务制度的完善、核心业务的强调以及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力都要符合一个一级企业的要求。只有企业的软硬件都有着过人的竞争资本,才会有投资人的青睐,实现海外红筹上市的成功。 三思后行 企业在上市过程中,由于过于乐观,往往忘记要评估海外红筹上市的一些隐性成本——主要指股票定价偏低所增加的成本和上市后要求信息透明化而给竞争对手的信息等,这些隐性成本比自己想像的常常要高得多。因此企业应将总成本和自己的收益进行比较,再做出是否海外红筹上市的判断。 其次,由于海外红筹上市需要在境外买壳或者造壳,因此隐患也随之而来。若企业选择买壳方式则要彻底查清壳公司的债务问题或者法律纠纷,中国企业在进行此项操作时有受骗案例,因此要仔细挑选中介的专业素质、道德水准和以往口碑。 还有的企业认为在离岸金融中心注册公司将会远离国内监管,而业务主要在大陆又会逃离海外交易所的控制,因此,会造假账、虚报利润。这些违规事件还是与它彻底断交为好,毕竟投机灰色地带常常就是自掘坟墓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