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做好事”来成就“好生意”似乎很理想化,但不少社会创业家敢于冲破商业的框框,实践创新思维。美国汤姆布鞋公司的麦可思(Blake Mycoskie)是其中的表表者。 麦可思是一个天生的创业者。在大学二年级时,他就开办了一家洗衣房专为大学生服务,之后又涉足电视真人秀、户外广告等行业。到2006 年,他开始觉得,是时候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了。 同年,麦可思到阿根廷旅行。他发现当地的穷人,连买鞋子的钱也没有,小孩子往往要赤脚步行数英里寻找清洁水源或上学,很多人因此患上种种脚部疾病。麦可思决定帮助他们。他不想只是捐几百双鞋子了事,而是希望能建立一个长期的机制来使这个项目持久运营下去。回家后,麦可思卖掉他经营的网站,用30万美元创立了汤姆布鞋公司(Toms Shoes) 。“TOM”三个字母取自英文的Tomorrow 和Shoes,意为“为了明天的鞋”,该公司承诺,每售出一双汤姆布鞋,公司就会捐赠一双鞋给全球各地有需要的孩子,这就是该公司著名的“买一捐一”模式。 汤姆布鞋以阿根廷的传统布鞋Alpargata 作为蓝本,鞋面和鞋里用上纯棉布或亚麻面料,鞋垫用耐用的软牛皮,鞋底防滑,设计以简单舒适为主。 该公司善用环保物料,连包装盒子都是用再生纸做的。产品本身便符合年轻人钟爱的“酷”的元素。 鞋垫内印着两行字: “每卖一双鞋,我们便送一双鞋给有需要的人”,令穿着这双鞋成为一种行善的标签。 麦可思原本只计划制造250双鞋子,但一经推出,很快就在美国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响应,首六个月便卖出一万双。结果他送了一万双鞋子到阿根廷。 照顾客户心灵的营销之道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创业者,麦可思深谙营销之道。他透过高调的活动、时装表演、到大学宣传、竖立流动商店、社交媒体等管道打开名堂。他的行善理念得到不少商业机构的认同,还跟他合作推广。除了送鞋外,汤姆布鞋还捐出助学金、营养餐等给有需要的人。 麦可思在2007 年首倡“赤脚日”运动,号召志愿者在这一天赤脚走路,体验贫困人没鞋穿的感觉。这运动一呼百应,更得到年轻人的广泛参与。 此外,公司还推出“流浪汉之旅”活动,由志愿者在美国各个校园传播其品牌和理念。 社交媒体的盛行,也为汤姆布鞋提供了最有效的宣传工具。目前,该公司在脸书的账户已拥有近30 万粉丝,在推特上的追随者则达到40 多万。汤姆布鞋在荷里活大热,受到众多明星的追捧。到2010 年,汤姆布鞋在全球拥有超过500 家零售点,卖出100 万双鞋子,也代表它已送出了100万双鞋。 麦可思把公司定位为“有持续性行善能力的盈利企业”。他说: “对企业家来说,赚钱和为世界做好事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关怀式资本主义对全世界的创新者来说是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 带动“买一捐一”新模式 在2012 年,汤姆布鞋已经捐出超过200 万双鞋子,捐赠范围已扩大到40 个国家,包括美国、阿根廷、衣索比亚、海地、南非、庐旺达、危地马拉等地,引发了“同理心消费主义”(compassionate consumerism)风潮,不少品牌纷纷模仿跟进,令“买一捐一”成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简单易懂,消费者容易想象自己的捐献,以及捐献出去的是什么东西:你买这双鞋,对方就是收到一双鞋。多买一双,就多一个可怜儿童有鞋。在两样差不多的商品之中挑选,大部分人会选那个“有做善事”成分的。在价钱平贵之间,不少人愿意选比较贵但有公益成分的。汤姆布鞋印证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喜爱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产品。 对商家来说,他们所捐的不是现金,而是产品,让他们可以一边做生意,一边做善事,达到“社会目标最大化”的目标。这个果效比纯慈善模式来得更长久。 麦可思被人物杂志选为2007 年的英雄人物,在2009 年获得国务卿的优秀企业奖及被《财富杂志》选为2011 年“40 岁以下的40 人”;汤姆布鞋则在2007 年获得人民设计奖,表扬该公司成功的社会企业模式。 蔡美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