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 假设市场上只有两家上市公司A 和B,每家公司各有10 股股票在市场流通,A 今天股价是5元,B 股价是10元,股票市场的总市值是150元。假设市场上只有甲、乙、丙、丁四位投资者,甲是消极型投资者,只买进A 和B 的股票各1 股;乙、丙、丁则比较积极,各自根据消息和独特眼光,买卖每家公司剩下来的9股股票。 一年过后,A 的股价升至9 元,B 的股价则升至12 元,市场的总市值增加至210 元,大市回报是40%。甲的回报是多少?甲手持的投资组合由15 元,升至21 元,回报跟大市一样。至于乙、丙、丁,一年之间可能交易无数,但三人持有的股票最后必定是公司A 和B 各9 股。三人之中或许有人回报高于40% 、也有低于40%的,但三人的平均回报亦必定跟大市一样为40%! 不过,乙、丙、丁的交易次数比甲多,付出的交易费用较高,三人扣除该些费用后的平均回报,必定比甲要低;就算乙、丙、丁三位投资者一点也不积极,只在一年前交易一次,三人扣除费用后的平均回报也只能跟投资者甲打个平手。 夏普的答案应用于市场内所有的积极型投资者,从散户到基金都包括在内;若果只考虑积极型基金,情况会否有所不同? 这正是金融学界中的“最佳拍档”法玛(Eugene F. Fama)和弗伦奇(Kenneth R. French)在2010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内所关注的问题【注】,两位作者考核了1984 至2006 年一众积极型美股基金(即非指数基金)的平均表现,再推算出可有个别基金的表现特佳。 每个月逾千只的积极型基金里,有些基金风险较高但回报亦较高(如只买进“蚊型股”的基金),有些基金风险较低但回报亦较低(如只买进蓝筹股的基 金),两者能比较吗?纵使前者跑赢大市,但投资者要承受比大市极端的上落,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前者比后者优胜。正确的做法是,先把基金因风险而来的回报扣 除,剩下的回报跟风险无关,基金表现的高低便一目了然。 法玛和弗伦奇发现跟夏普的观点不谋而合:三十年间积极型基金的平均表现跟大市几乎一样,扣除交易费用后的回报更明显地比大市低一截。 靠运气机会极低 虽然基金平均看来跟大市无异,但可有个别基金因基金经理的超凡能力而表现突出?两位作者利用统计方法,推断出每只基金的回报到底是靠运气还是靠实力。 比如说,你买进的一只基金三十年来的平均每年回报是6.5%,而同期的大市每年回报是6%,基金的回报虽然比大市高,但两者的差距却又似乎不是那么大。到底0.5%的差距是基金经理技术超群,还是基金经理“撞手神”?统计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根据法玛和弗伦奇的分析,一众基金中的确有少部分表现出众,高回报纯粹靠运气的机会极低── “星级”基金经理是真有其事。 不过,尽管这些基金回报能跑赢大市,但扣除交易费用后,只能跟交易费用较低的消极型指数基金打成平手! 注:Eugene F. Fama and Kenneth R. French (2010): “Luck versus Skill in the Cross-Section of Mutual Fund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65(5), 1915-1947. 维珍尼亚理工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