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从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了解到,中国企业力争在美国和香港等中国内地以外市场推进股票上市的趋势正在加强。除了因为掌握国内股票上市审批权的中国证券监督当局限制首次公开募股(IPO)之外,优秀企业出于有望扩大融资额的预期,正对上海和深圳市场敬而远之。中国正在内地市场构建金融中心,但中国企业加强赴海外上市的趋势可能造成内地市场的空洞化。资本市场改革已经成为课题。 “IT企业在美国容易获得更高市场评价” 赴海外上市趋势尤为明显的是增长潜力巨大的互联网相关企业。 在电子商务领域排在中国第2位的京东集团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融资额达到17.8亿美元,作为中国企业在美国实施的IPO,创出了迄今为止的最大规模。此外,中国最大电商企业阿里巴巴集团也预计9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额有望超过200亿美元。 来自外资投资银行高管等越来越多的意见认为“IT企业在美国容易获得更高的评价”。因此,中国IT企业正倒向在美国市场寻求上市。 此外,由于香港对海外投资资金始终敞开大门,内地企业将上市重心转向香港的趋势也很明显。 北京汽车集团将于年内在香港上市,计划融资约20亿美元,目前已启动筹备工作。有分析认为,向该公司出资约12%的德国戴姆勒主张在透明度更高的香港实施上市。此外,今年春季一度放弃IPO的世界最大猪肉加工企业万洲国际也计划8月5日在香港上市,融资额目标下调至此前的一半以下,设定在20亿美元左右。 主要制药企业之一的绿叶制药已于7月9日在香港上市,融资约7亿美元。作为在抗癌药等领域具有优势的研发型企业受到欢迎,股票发行时的申购倍率达到约15倍。 该公司此前曾计划在新加坡上市,但最终认为在香港更能获得熟悉中国制药市场的投资者的积极评价,因此最终选择了香港。 据调查公司Dealogic统计,2014年4-6月,上海和深圳市场的IPO总额合计为8.99亿美元,相比同年1-3月大幅减少了84%。而香港市场虽然融资额出现减少,但由于内地企业流入的影响,上市公司数有所增加。 在一般情况下,内地企业首先会选择在上海和深圳等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之后在香港交易所进行二次上市。但是,由于内地股价低迷和监管的强化,最近在主要中型企业之间,力争直接在香港上市的案例正在增加。 在大型审计机构德勤全球(Deloitte Touche Tohmatsu)中国分公司负责IPO业务的欧振兴认为,内地企业融资意愿强烈,选择上市手续简单、准备时间较短的香港的企业将增加。 资本市场改革成当务之急 中国内地企业之所以选择在香港和美国等海外市场上市,是因为迟迟无法获得证券监督当局的上市认可。中国特有的严格限制正在加剧国内市场的空洞化风险,资本市场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在中国,由作为监管当局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确定股票能否上市以及上市时间,而非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公司。证监会由于担心国内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恶化,自2014年2月以后一度暂停了IPO。直至6月下旬从事IT安全业务的飞天诚信科技等数家公司上市,IPO被停止约4个月。 证监会主席肖钢表示,2014年下半年的新增上市企业数将控制在100家左右。目前等待上市的企业达到约600家。对于等待上市的企业来说,无法得知何时能筹措到资金已经成为棘手的问题。 2013年,中国曾宣布改变这种审批制,改为原则上消除当局干预的发达国家式的注册制,但至今仍未得到实现。 此外,投资者力量薄弱也构成障碍。中国为了避免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一直限制外国人投资证券等。在欧美,在大规模新股上市之际,很多时候会以从事养老金投资等的大型机构投资者作为核心投资人。而在中国内地,很难采取这种方式,欲通过新股发行筹集巨额资金并非易事。 上海和香港两家交易所在2014年10月有望实现系统互联,海外的个人投资者也将可以购买中国内地股票。中国领导层提出了将上海和香港培育为两大国际金融中心的方针。而为了吸引海外投资,内地市场的改革也不可或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