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研究所(Family Business Institute)提供的资料表明,只有30% 的企业顺利传到了第二代,传承至第三代的则只有12%。 而相关数据显示,约有6%的中小企业为家族所有,除了可以避免有风险的扩张战略之外,由于这些家族企业通常偏安于一隅,这会增强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并对企业所在地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波恩中小企业研究所2012年的调查报告,家族企业占德国2011年出口份额的42.5%,研发投入比达到4.6%,超过德国的平均水平。 挑战也接踵而来。在企业内部,“继承者们从何而来”的问题首当其冲。 “怎么样才能让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下去?要活得够长。”辉柏嘉(Faber-castell)第八代传人Anton Wolfgang Graf von Faber-Castell伯爵打趣说。 创立于1761年的辉柏嘉是世界最古老的书写工具制造商,从斯坦恩的一个小作坊发展到了如今拥有近7500名员工的跨国大企业。2012年至2013年财年,辉柏嘉的盈利超过5.9亿欧元。 在伯爵看来,要持续经营一个家族企业,最重要的是要以专业的方式去经营它,“在家族生意里,光做梦是行不通的,你很快会被淘汰出局”。 在铅笔的生产方式逐渐从手工过渡到机器时,辉柏嘉在1993年开设了全手工打造的辉柏嘉伯爵系列,产品除了“完美铅笔”外,还包括每一年设计风格和所用材料都不同的奢华手工钢笔。 在Anton Wolfgang Graf von Faber-Castell看来,家族企业的最大优势在于,领导者可以有更大的话语权去做一些战略上的决策,并且一锤定音。上世纪80年代,他便拍板进军亚太地区,在马来西亚和印尼开设厂房。“短期来讲这个决定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效益,但长远来看是可以的。我们在这些地方坚持了10年甚至更久,现在看看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非常成功。你必须从最基础的开始,然后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培育,很多企业都没有这个意识。” 他也开始考虑接班人的事情。“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接班,首先,你必须让他和外部的竞争者具备同等的教育和学识背景,同等的能力。其次,你必须找到适合干家族生意的人。我一向主张,管理层只要有一两个来自家庭的成员,这就足够了。家族企业要有长期思想,要知道,家族企业所要考虑的事情是以‘代’计算,而不是‘年’。” 并不是所有的手工制作企业都能像辉柏嘉运气那么好,Moritz Grossmann便是其中之一。 1854年,制表师Moritz Grossmann在德国东北部小镇格拉苏蒂创办了自己的机械工作坊,设计并制造擒纵模型、怀表和高精密摆钟。但在1885年,公司随着他的离世而倒闭。一个多世纪之后的2008年,同为制表大师的Christine Hutter决定复兴Moritz Grossmann。 “过去五年,我们完成了厂房和团队的建设,并且设计制造了新的产品系列。今年开始,我们将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开拓市场渠道,走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品牌。不过,这个要一步一步来。”Christine Hutter说。 对于德国的中小企业来说,一般认为其制胜的法宝是“一专二精”,他们只生产单一的专业产品,却努力将这个产品的市场横向扩展,销售到全球。 六年前因与市场脱节而濒临破产边缘的KPM(柏林皇家陶瓷厂)在被有志将这门手艺继续保留的银行家收购之后,仍旧全心全意地将业务焦点聚集在陶瓷制造上。 1763年,普鲁士腓特烈大帝从工匠J.E.Gotzkowsky手中买下了这家企业并正式将其命名为“KPM”。在现代化厂房里,工匠们仍通过手工打造每一件产品。他们所生产的每一件瓷器至少要经过9道制作程序。 “我们只专注在陶瓷上,不会做其它时尚的产品或是珠宝,这样才能牢牢地把控每一个环节。”KPM唯一控股代表Maurice Frhr. Von Dalwigk说。 不过也有些企业有其它想法。 以Roeckl为例,在Annette Roeckl接班之后,她将公司的产品线扩展到了丝巾、手袋等配饰上,按照她的说法,Roeckl已经不仅是一个手套制造商,而是全方位的配饰供应商。在她父亲那一代,赛车手手套的开发和制作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无论是家族传承,还是中途易主,面对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电子科技技术的普及,德国手工制造业及参与其中的企业都有种共识,即手工制造业的复兴与传承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正如德国学者冉珊鹤所言,德国代表了一种努力创造永恒产品的手工文化,得益于这种文化,德国企业能够以长远眼光专注于企业最初的目标。“未来需要文化来支撑。如果没有文化,我们和动物根本毫无区别。”贝希斯坦钢琴首席技术官Leonardo Duricic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在与那些长盛不衰的家族企业的经营者的对话中,总结出了成功经营家族产业的经验:勇于创新、不任人唯亲、谨慎选择 继承人以及善于向外部求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