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财富指数显示,“超人”李嘉诚以297亿美元位居亚洲首富。作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其在商界,甚至是政界的影响力可谓巨大,每一轮的投资路径也备受市场关注。如何看待李嘉诚的投资路径,成为了市场解读的焦点,而隐藏在这些投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更是让人们猜测。此前“脱亚入欧”的投资路径被人质疑,接受南方报系专访引来争议。曾经深耕大陆,又转战欧陆,近日,李嘉诚把目光转向了北亚韩国的地产领域,李嘉诚的“野心”是什么? 投资路径:“脱亚入欧”又进北亚 据24日最新出炉的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香港富豪李嘉诚以297亿美元,位居亚洲首富。排名第二的是澳门新赌王吕志和,净资产247亿美元。 据报道,香港长江实业董事长李嘉诚部分所有的新加坡亚腾资产管理公司(ARA Asset Management)将进军韩国地产领域,收购麦格理集团在韩国的房地产业务。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亚腾资产管理公司在12月23日的一份监管文件中披露,称其将收购麦格理韩国地产公司(Macquarie Real Estate Korea),该公司通过两家私有房地产信托管理着5884亿韩元的物业。此外,亚腾还将收购麦格理旗下一家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10.02%的股份,但亚腾并未透露交易价格。 亚腾首席执行官林惠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收购的目的是“充分利用韩国房地产领域巨大的投资机会。”行业观察家表示,亚腾的交易可能是李嘉诚的一项举措,将其房地产投资从已经饱和的中国市场转移到北亚。 近年来,李嘉诚多次出售亚太地区回报率偏低的资产,腾挪出更多的资金转投回报率更高的欧洲市场。那么,李嘉诚都出售过那些资产,又购入了哪些资产? “脱亚”篇 减持长园集团 11月5日,长园集团发布公告称,其第一大股东长和投资有限公司在10月31日至11月1日之间,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的方式累计减持本公司股份4317万股,达到公司总股本的5.00%。今年以来,长和投资于今年1月28日、1月29日、8月9日三次累计减持5%,在8月9日至9月9日间三次累计减持5%。加上近期减持的5%,今年以来长和投资累计减持长园集团15%的股份,持股比例由之前的35.76%下降至目前的20.76%,累计套现达9.17亿元。资料显示,长和投资大股东香港长和控股有限公司,是李嘉诚旗下公司。长和投资的主营业务为内地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和能源等领域的投资。也就是说,李嘉诚家族是长园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出售所持东方汇经中心 10月18日,和记黄埔公告称由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各持50%权益的东方汇经中心已经锁定买家,并将以89.50亿港元出售。 出售香港嘉湖银座商场 10月9日,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已将香港嘉湖银座商场,以58.5亿港元的总价整体出售。香港首富、长和系主席李嘉诚,出售香港本地资产的动作不绝,旗下置富产业信托(0778)昨日公布,打算出价58.49亿元,向长实(0001)收购天水围嘉湖银座商场一、二期。长和系早前已公布,拟出售百佳业务,今次则是短期内,第2次准备减持本地资产套现。有分析员认为,长实今年卖楼成绩不太好,故出售嘉湖银座,有助长实的现金流及盈利表现。今次属系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市场视为“左手交右手”,但实际上则是李嘉诚将长实持有的资产,转售给置富的股东。主因是嘉湖银座商场,原为长实持股98.47%的巍城有限公司直接全资拥有,而长实目前持有置富30.83%股权。换言之,长实变相减持嘉湖银座近70%的股权。 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股权 8月29日,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长江实业双双发布公告,将各自下属公司分别持有的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各50%股权出手,买家均为离岸公司GCREFA cquisitions 22 Lim-ited,两项交易预计将于11月2 9日同日完成,总交易金额为32.6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5.78亿). “入欧”篇 竞购芬兰电力项目 11月6日,媒体报道称,李嘉诚旗下长江基建计划竞购北欧公司Fortum位于芬兰的供电项目,项目估值达20亿美元。 收购爱尔兰O2业务 6月,Telefonica同意以总代价8.5亿欧元(86.3亿港元),向和黄出售旗下爱尔兰手机运营商O2,和黄需向Telefonica支付7.5亿欧元现金,其后待O2达成财务目标后,支付余下7,000万欧元。交易仍有待监管部门批准。 收购荷兰一家废物转化能源公司 6月17日,由亚洲首富李嘉诚掌控的长江集团宣布,将出资高至9.5亿欧元,收购在荷兰从事废物处理及可再生能源供应商AVR Afvalverwerking BV的100%股权。据这几家公司的联合声明称,收购AVR的代价为9.4368亿欧元,而长江集团旗下的长建、长实、电能实业和李嘉诚基金会将按35:35:20:10的股权比例支付认购及股东贷款,因而四方提供的出资总额最高达9.5亿欧元。 收购新西兰一家废物管理公司 今年1月,长江基建公告称,拟以约31.8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新西兰公司BarraTopco全部股权,该公司是新西兰仅有的两家垂直废物综合收集及处理公司,旗下EnviroWaste拥有及管理多项废物管理基建设施。 收购英国公用事业企业 由于天然气正在成为新的投资天堂,李嘉诚之子李泽钜以此为契机,开始加速扩张抄底欧洲。收购英国电网、供水网络两大业务和天然气供应商WWU。英国媒体一时哗然,称李泽钜“几乎买下了英国”。“华人新首富加速抄底欧洲”的消息,让李泽钜成了新闻焦点。这位华人新首富最近斥资77.53亿港元收购了WWU,他将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 2010年,以长子李泽钜为先锋,长江基建、电能实业和李嘉诚基金会联手击败了由澳大利亚麦格理、阿布扎比投资局和加拿大养老金组成的财团,斥资58亿英镑(约700亿港元)从法国电力公司(EDF)手中买下了英国电网业务。 仅仅不到1年,长江基建再度出手,花费24.1亿英镑(290亿港元)收购了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Group).10个月后,长江基建高调出击,用6.45亿英镑(77亿港元)收购英国配气网络Wales&West Utilities(WWU)。三项业务的企业价值合共超过125亿英镑(约1550亿港元). 短短24个月内,长江集团一跃成为英国最大的单一海外投资者;历史投资总额超过300亿英镑(折合3720亿港元)。单在基建方面,长江集团为英国1/4的人口提供配气服务,旗下的英国电网掌控英国30%的电力供应;去年收购的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则为超过7%的英国人口提供食水。 背后信号:内地房产泡沫破裂? 据扬子晚报报道,“李嘉诚撤资”这件事在舆论上影响很大,以至于李嘉诚方面多次辟谣。 9月5日,李嘉诚旗下集团长江实业董事郭子威专门澄清称不会退出内地楼市,“不会把鸡蛋放在一篮子里,公司出于稳健的投资考虑,有意分散投资。今天出售的业务,明日若价格合适也有可能再买回来。” 11月李嘉诚接受《南方周末》专访,表示“撤资是个大笑话”,称“高卖低买本来就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在《南方周末》专访中,李嘉诚曾暗示:“作为一家国际性综合企业和负责任的上市公司,对经济发展循环及业务回报条件常常要带高度警觉思维,灵活调整是很正常和重要的运作。” 这很难不引起一部分人的疑问,李嘉诚在“高度警觉”什么? 接着,李嘉诚明确表示:“内地房地产过去持续上涨,往往以高于市值的价格也无法投得土地。内地政府部门都说要对房地产进行打击,不听他们的话,还可以听谁的话?现在价格的确涨得太高,一般老百姓买不到,投资地产的公司也有危险。” 李嘉诚继续表示香港房地产已看到不健康的趋势,并强调“我们是一家小心经营的公司,我一生的原则是不会去赚最后一个铜板。” 对于李嘉诚选择售出旗下持有物业,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就此评论,认为这仅仅是李嘉诚的一个战略选择。 “据我个人判断,香港楼市已经接近顶峰,内地楼市虽然总体风险不大,但收益率也在逐年降低。另外商业环境的话,李嘉诚集团可能也更偏爱欧洲。但这只是一种投资选择,不能说这个传递了一个什么样的房产市场信号。”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李嘉诚“东退西进”的背后,是其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盈利能力的下降。 和记黄埔财报显示,2010年其实现3259亿港元营业收入,税前利润392亿港元,其中中国内地业务所贡献的营业额占比12%,贡献的税前利润高达28%,两年后的2012年,中国内地业务所贡献的营业额为11%,而税前利润猛降到19%,下降幅度达9%。 在李嘉诚的大本营香港,其盈利能力也出现滑坡,2012年香港业务所贡献的营业额占比由2010年的18%回落到16%,但是所贡献的税前利润却由30%猛降到16%,下降幅度高达14%。 在利润下滑之际,精明的李嘉诚开始抛售其香港和内地资产。今年2月,长江实业拆售其在香港的四大住宅式酒店之一——雍澄轩酒店,凭借酒店为商业地产无须交纳买家印花税和额外印花税为卖点,短短两天360套房售罄,套现约14亿港元。 今年3月,香港码头工人针对李嘉诚发起了长达一个月的罢工潮,后来以给工人增加23%的薪酬解决。“但香港这种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加剧,使得香港政治化趋势越来越强,也促使李嘉诚将香港资产出售。”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表示。 通过一系列收购,李嘉诚父子已成为英国基础设施资产的最大所有人之一,控制着英国大约1/4的电力分销市场、大约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近7%的供水市场,被英国媒体惊呼“买下整个英国”。 和记黄埔财报显示,欧洲业务所贡献的税前利润占比从2010的17%,净增1倍到2012年的34%,其中英国占比高达23%。 对于其对英国情有独钟的原因,李嘉诚曾表示,虽然英国加入欧盟,但其货币英镑并没有加入欧元区,货币汇率比较稳定。 “相比其他国家,李嘉诚对英联邦国家更熟悉,香港以前就是英国的殖民地,文化、法律等都和英国比较类似,英国又是法治比较完善的市场化国家,而李嘉诚也很早就在英国有业务。”贺军介绍。早在1990年,李泽钜便收购了英国“兔子”电讯公司。 1994年,和记黄埔又在英国创立电讯公司Orange,后业务拓展到澳大利亚、印度、以色列、泰国等市场,2000年以千亿港元的天价售予德国电讯巨头曼内斯曼。去年,又分别斥资9亿欧元、1.25亿美元收购了奥地利和以色列的Orange. “新兴国家资产价格居高不下,经济形势下行,而欧美处于低谷,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从中国内地和香港套现,欧洲抄底,符合商业利益。”社科院研究员曹建海称,“2015年左右中国经济面临谷底的可能性很大,李嘉诚从中国套现、投资欧洲的举行,至少表明他不看好中国经济。” 目前,和记黄埔营业收入只有26%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其余均来自海外业务,但李嘉诚坚称:“我爱香港、爱国家,长实和黄绝对不会迁册,相信多年后都会屹立于香港。”同时他又表示,“生意规模大小会随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而作出决定,当然股东的利益,我亦要负起绝对的责任。” “李嘉诚出售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资产,或许是预见到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房地产泡沫破裂的风险,继而投资欧洲规避风险。”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称。 人民日报对“李嘉诚抛售房产”报道称,出售房产是为了盈利,并不是“撤资”。 据人民日报报道,就李嘉诚“撤资”问题,经济学家及市场观察人士都从专业角度否认,称长和系出售内地资产只是个例,属企业投资组合的调整,不是撤资,更谈不上行业趋势。 历史交易资料显示,广州西城都荟广场所在地块为上世纪90年代和记黄埔与长江实业联手拿下,直至2005年才动工开建,于2012年营业。上海东方汇经中心则是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于2006年10月以8.32亿元的总价从富都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手中购得。据出售公告,长和系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将带来近10亿港元收益,出售上海东方汇经中心100%股权获利更是接近37亿港元。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联席所长陈诗一表示,这种将商业物业作为买卖套利的工具而非长期持有获取持续租金,正是李嘉诚一贯的投资策略。如2008年5月,长和系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和记港陆便曾以44.38亿元出售其位于上海长乐路的世纪商贸广场写字楼物业。 陈诗一分析说,和记黄埔的平均净资产年收益率超过11%,长江实业的平均净资产年收益率更接近15%。而此次出售的上海东方汇经中心,作为陆家嘴高档写字楼,年租金回报率仅为5%左右,理所当然成了出售对象。 陈诗一强调,这既符合李嘉诚一贯的投资理念,也遵循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持有和出售都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不应从“撤资”角度过分解读。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主任雷鼎鸣教授对此认同。他说,港商出售内地项目的原因一般分两类,一是套现寻求更大回报,另一类是无法营利被迫离开。他认为李嘉诚出售内地项目属前者。 长江实业地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郭子威近期也对媒体表示,这只是正常的商业活动,否认“撤资”说法,并称将继续在内地主要城市开发房地产项目,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之外,还会进入其他有潜力的城市。 李嘉诚11月2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用出售物业和资产作为“撤资”的例子,是可笑的。他认为,“一切地产买卖都是正常商业行为。”“没有‘撤资’的事,日后出售业务也都跟‘撤资’没有关系。” 伦敦金融城最近委托研究机构专门探讨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机构投资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趋势性变化,并评估这些投资的未来增长潜力,其中特别关注到中投和中国外管局。 该项研究结果认为,跟随国内资本需求、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更多中国人的钱投资到发达市场的前景非常乐观。参与调研的专家们强调,包括政府和私人财富在内的大量资产,正在具有深度和流动性的市场寻找广泛的机会,这使得发达市场与伦敦、纽约这样的全球金融中心“特别有吸引力”。 而英国的独特机会在于,虽然美国有着更深层次的金融市场和更庞大的资产规模,但其法规—特别是对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的限制比英国更为严格。 伦敦金融城即将于2014年1月发布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报告也充分展示出伦敦市场对推动与中国业务关系的积极性。 今年上半年,伦敦市场的人民币信用证规模大幅增长,达33亿元人民币;日均人民币外汇交易量也比去年几乎翻一番,为48亿美元。整体外汇交易增长近1/3;人民币存款规模也增长到145亿元人民币。 资本运作:深入骨髓的市值意识 李氏企业对市值管理的重视,源于李嘉诚深入骨髓的市值意识和风险意识。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李嘉诚曾专门花了8000美元,去印了四张AIG股票装裱起来,其中一张就放在他的办公室内。上面用中文写着“以此为鉴,可惕未来。这曾经是全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在2007年5月11日每股为72.97美元,总市值1895.76亿美元;2008年9月16日两者分别为1.23美元和167.78亿元美元,市值跌幅逾91%。” 接近李嘉诚的人士说,他是想以此来告诫后辈“风险是怎么回事”。市值的巨大变化中蕴藏风险——李嘉诚早在长江实业上市之日就已悟出。 1972年11月1日,长江实业股票获准挂牌,上市后24小时不到,股票升值就超过一倍,这也就意味着,在一天之内,长江实业的市值就实现翻番。 这样的股市表现令长江实业上下一片欢腾,作为领军人物的李嘉诚在当时内心掀起怎样的波澜难以蠡测。不过,其留给外界的印象却是出奇的冷静。 根据相关报章的描述,李嘉诚明白,“股票升值如此神速,那么缩水也就是瞬间之事。证券市场变幻急速且无常,风险会远远大于其他市场”。 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除了受市场环境及情绪的影响,还受制于资本市场特有的“乘数效应”,即业绩的微小变化会通过市盈率倍数在股价上得以放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嘉诚表现出对公司业绩数据的“锱铢必较”。 在这方面,最广为人知的是2006年李嘉诚在北京期间的一则轶闻。 彼时,李嘉诚在北京东方君悦酒店设宴招待部分长江商学院总裁班学员。这顿饭吃了2万块钱,席毕,李嘉诚自掏腰包买单,并特意强调:“这顿饭是我个人掏钱,不是长江实业或和记黄埔请大家吃饭。” 众人不解:这两者有什么差别? 李嘉诚解释道:“表面上看没什么,我是大股东,兜里有钱。但是从市值角度完全不一样。我个人角度两万就是两万,如果是公司请吃饭,花掉两万块,如果公司市盈率是30倍,一乘就是60万,意味着公司市值有可能损失60万。因为公司利润下降了多少,一放大,公司市值就要损失多少。” 据凤凰科技援引路透社报道,香港富豪李嘉诚幼子李泽楷(Richard Li)12月20日斥资24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最大电讯公司Telstra在香港的业务,此举进一步巩固了李嘉诚旗下HKT运营商在香港手机市场的地位。 澳大利亚最大电讯公司Telstra今日宣布称同意以20亿澳元(合18亿美元)价格将香港业务CSL New World(以下简称“CSL”)所持76.4%的股份出售给李嘉诚旗下的HKT运营商,此外李嘉诚家族还将从另一位富豪郑裕彤手中收购CSL剩余股份,总交易金额高达24亿美元。 此举将加强李嘉诚旗下HKT运营商在香港的市场地位,同时香港运营商数量从5个减少至4个也有助于减少香港的市场压力。收购之后,HKT运营商市场份额将增至约1/3. HKT目前已经是香港的领先电讯公司,其PCCW品牌业务包括固话、带宽网络、电视及手机业务。据路透社数据显示,HKT回购CSL股份将会助其从用户最少的运营商转变至用户最多的运营商。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香港首富李嘉诚麾下上市公司近期动作频繁,拆分香港能源公司后再卖澳洲水处理公司。 继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01038)持股38 .87%的电能实业有限公司(0006)将旗下之香港电力业务分拆上市后,12月19日同为长江集团麾下的长江生命科技(00775)宣布与长江基建将出售澳洲水处理公司A q u aT ow er全部股权。而接盘者为澳洲领先的资产管理集团下属澳洲安保投资公司,该公司此前曾跟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开设中国注册资本最大的保险系基金公司———国寿安保基金有限公司。 据长江生命科技公告显示,其全资附属公司Panview连同长江基建之间接全资附属公司G otak与安保投资两家公司订立买卖协议。据悉,于资本重整完成后,按照买卖协议,A q u aT ow er全部股权的购买价为940 .2万澳元(约6506.2万港元,其中479.5万澳元(约3318.2万港元)须付予Panview。长江生命科技称,拟出手事项所得款用作其运营资金。据悉,于买卖协议日期,A quaT ow er分别由Panview及G otak持有51%及49%权益。 据环球企业家网站,这次抄底欧洲,曾渊沧笃信李嘉诚也一定会赚得盆满钵满。因为,李嘉诚原本就有着独到的资本运作术,为其数十年的海外投资保驾护航。 “首先必须要像李嘉诚这样非常非常有钱,才能够玩得起!”曾渊沧笑着说,李嘉诚之所以多数时候都能在海外投资中占到先机,是因为他现金流足够充裕,可以先下手为强。 现金流的确是李嘉诚非常关注的。他曾说过,自己发展任何业务,一定要让业绩表现为正数的现金流,现金流、公司负债的百分比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标,这是他一贯最关注的环节。开拓业务时,一定保持现金储备多于负债,要求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 如果当年的经常性利润较低或者现金流紧张,李嘉诚往往会用出售旗下部分投资项目或资产的方法来解决。 曾渊沧说,李嘉诚虽然看准了投资方向会守下去,但绝不会“爱”上具体的投资和并购的项目或企业。若出现更好的盈利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出?手。 和记黄埔1999年出售从事欧洲移动电信业务的“橙子”(Orange plc),盈利1180亿港元之巨,一直被认为是李嘉诚资本运作策略令人叹为观止的神来之笔。而这个资本运作的初衷却是为了解决1997年以来和记黄埔在电信业务上“节节败退”的局?面。 至此,和黄得以在已逐渐被市场淘汰的2G上全部退出欧洲移动市场,且在欧洲8年的经营时间里,在电讯业的总投资回报率高达1475%。凭着充裕的现金支撑,和黄在电讯业领域率先进军刚刚兴起的3G领?域。 李嘉诚投资3G,真正实现盈利是十年后的事情。2010年和黄旗下3G业务结束十年亏损首度盈利,集团EBIT(息税前盈利)比上年大涨133%至29.31亿元。 显然,比起和黄十年来在电讯业3G领域的不断投入,3G远未到收获的季节。但是,李嘉诚丝毫没有放弃继续跟着电讯业发展继续投入的念头。事实上,2011年初,中兴、华为与和记黄埔签署LTE商用合同,在瑞典、丹麦部署4G网络。这也是李嘉诚首次明确部署LTE技术。 李嘉诚坚持不断投资电讯业,是因为他认准这个行业是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准垄断”行业。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和黄开始在海外投资一些“准垄断”行业。这些行业拥有一系列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从而为投资新业务提供强大的现金流支持。但这些行业通常是回报周期长、资本密集型的新兴行业,还需要采取其他的投资方法确保其能坚持到盈利。 和黄的3G业务亏损的十年后,最终能实现盈利,是李嘉诚在风险日增的情况下,采取了零散出售、分拆上市的办法。 2004年末,和黄已向3G业务投入约2000亿港元。因为市场担忧3G前景,和黄的股价大幅下挫。为解决3G后续资金问题,李嘉诚开始分拆旗下主要的电信资产上市,尽量将3G业务的影响孤立化,从而最终解决3G的困扰。 除了高沽低卖、零散出售、分拆上市等资本运作术,李嘉诚在二级市场的资本运作策略也运用的炉火纯青,在股市高位的时候减持,在股市下跌时增持。 曾渊沧认为,李嘉诚之所以打造出全球华人企业家最大最多元的投资版图,是因为他能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下,一方面坚守着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投资战略,另一方面还总结出一整套支持产业发展的资本运作策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财务杠杆进行兼并与收购,从而不停地扩大资产规模和公司实?力。 市场最新传出的消息是,李嘉诚旗下公司长江实业打算出售其在上海陆家嘴开发的首个写字楼项目—“东方汇经OFC”,售价60亿元人民币以?上。 据报道,市场消息透露,今年上半年屈臣氏整体收入,约51%来自欧洲,49%来自亚洲,遂暂定在港第一上市,伦敦作第二上市;市场同时盛传,新加坡交易所一直力邀屈臣氏在当地上市。 市场估计,屈臣氏估值可达230亿美元(约1,794亿港元),若将25%股份公开发售,集资额近450亿元;电能实业(00006)替港灯估值最高达634亿元,以最多出售70%股权计算,集资额近443.8亿元;还有泓富产业信托(00808)刚以10.1亿元,收购和黄的观塘创业街9号,三项交易合共套现超过900亿元。 此外,和黄中国医药科技宣布,与国药控股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向两家公司在内地的关联方,以及第三方制药公司提供分销及营销服务。 据报道,李嘉诚旗下电能实业(00006)分拆港灯上市进程如火如荼,市传最快于下月16日(周四)起公开发售,预期最多集资逾440亿元,成为2014年首只百亿新股。 市场消息指,电能拟分拆的“港灯电力投资”(下称港灯),待特别股东大会顺利获通过后,将于明年1月14日启动路演,16日起公开招股,目标于农历年廿九(29日)挂牌,安排行为汇丰、高盛。 据电能早前公告,估计港灯市值最少介乎480亿元至634亿元,电能将出售港灯50.1%至70%权益。由此估算,港灯今次集资规模将达240亿元至444亿元。 若顺利成事,整个港灯分拆上市行动仅短短历时6周,将为2014年新股市场响头炮。据德勤统计,2013年全年本港新股集资额为1,660亿元,预期明年集资额约1,700亿至2,100亿元。以集资额下限计,港灯已贡献最少11%。 电能董事局预期,以最低市值480亿元计,电能将录得未经审核收益约530亿元。分拆后的港灯,估计年度化股息收益率为5.5至7.26厘,与目前上市的信托产品比较,回报率相若。 延伸阅读:“李嘉诚报道”言外之意 据《21世纪商业评论》,采访李嘉诚应该是每个商业记者的终极挑战。不久前《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相继刊出李嘉诚先生的访谈。但比较可惜的是,也许是报道太仓促,或者接受采访时受到约束,报道谈的比较浅。因此李嘉诚的对话,整体成了对方的一次表态,媒体则成了一个传声筒。 在受访中,李嘉诚的说话完全是公关辞令的范本,可举例说明其“滴水不漏”。比如他讲“我爱国家,不过为了股东利益,也需要以回报为考虑要素,寻找具发展潜力的投资机会。”也就是说,虽然不存在所谓的“撤资风波”,但将来继续大举向海外投资,你也不能怪我。再比如,记者问投资是基于商业判断还是政治分析,老超人回答,“我无法预测政治变化,也绝对没法影响政治,我只能以我的智慧作出对股东有利的事,因为股东对我是非常信任”。这话的意思就是,作为商人,我必须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这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还很谦虚,说自己“绝对没法影响政治”。可是这几篇专访在内地和香港被大举传播,能说不影响吗?但老李身段放的很低,“我无法预测政治的变化”,仿佛置身事外。 类似的话语技巧,在访谈中多次可见。相信读完几篇报道,读者诸君一定有一个感觉,即李嘉诚先生对其与内地的关系有些微词,对当下港府的治理也颇不满意。谈到香港问题时,他有比较直接的表态,“希望香港保留良好的法制制度,不要人治,不要选择性地行使权力”。这话从商人嘴里说出来,算是比较直白的批评了。 商人在媒体上批评政府,似乎有些犯忌,何况李嘉诚这次选择的是内地媒体。但上面这番话说出来,记者有的写,而他自己也可以进退自如,既起到了敲打的作用,也不会伤了和气。反观媒体,虽然获得了专访李嘉诚的良机,但却在对话中落于下风,没有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采访者与李嘉诚在议程设置上缺乏交锋。李嘉诚的目的,无非是澄清撤资传闻,以及向某些政府人士喊话,所以他才需要找被“标签化”的内地媒体南方报业做专访。可是记者既拿到这一天赐良机,自当重组议题,为读者回馈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那么读者关心的是什么呢?有些话,老超人显然言犹未尽,且无法在媒体上公开表述。但媒体和记者对议程当有自己的判断。 其一,李嘉诚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从报道可以看出,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李十分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一些不快,也给对方留足面子和余地。但在采访和写作中,这块缺乏铺陈。我以为,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港岛普通居民,这块都应该是焦点议题。 凭李在商界的地位,访问中国必然是邓小平一级的领导接见。而今红二代领导人走的依然是补丁版的小平路线,但大陆经济实力,对外资的依赖程度,已与1992年有天壤之别,香港的政治地位也已经不同往昔。如何重新定位中李关系,不仅重要,而且大有挖掘空间。 其二,李嘉诚与港府的相处模式,也势必到了总结和反思的时候。这一话题是可以和当下热门的政治转型联系考察的。不管是日韩、东南亚还是香港,儒家文化圈经历现代政治转型后,多形成一个财阀政治的格局,此时梳理巨商与政府治理之间的关系,当有现实意义。在港英政府治理香港时,企业家群体是有效管理社会的中间媒介。而九七回归后,特区政府虽延续了相同的管治策略,但企业家的社会中介作用却在不断减弱。如果记者认真梳理过李家投资的布局,当知其地产、码头、公路、电力,都是与政府关系十分密切的基础行业,这样的企业,不从政经关系解读,是无法真正理解其事业的,而这也必然是其本次发声的一大缘由。 李嘉诚先生有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勉,把握了殖民者退场机遇,以民族资本家身份陡然崛起,其后再以香港独到的区位优势,以及国际中心的金融地位,成其为前无古人的一代巨商。以李之历史地位,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其全球投资视野,这样的人物需要有中国历史的经线,以及全球化浪潮的纬度,进行政经一体的立体解读。 李在访谈中表现出对科技业的兴趣,无非是一种宣示,即他依然是商界潮男。85岁,于他而言也不算高龄。相信这次轰动的专访,会是其下一个大手笔投资的伏笔,此轮报道中言犹未尽的话题,将时间拉远些或能看得更为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