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资讯 » 资讯 » 筹谋服务业开放

筹谋服务业开放

MCC 0

0

上海自贸区围绕正在成长的现代服务业,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正在形成与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

文/何曼青 编辑/刘丽娟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将对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暂停或取消在这些领域中对投资者的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围绕正在成长的现代服务业,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上海自贸区正在形成与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选择服务业作为上海自贸区改革开放的重点突破领域,有着深刻的国内外背景,对构筑经济增长新框架具有深远意义。

应对经贸合作新格局

上海自贸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新格局的战略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一半以上流向服务领域,服务业成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及各国发展和彼此合作的重点(见表1)。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服务业首当其冲,其中金融业直接外资流量跌幅最大,其他主要服务产业,如商业、运输、通讯和公用事业的直接外资流量也都在以不同速度下降。经历了2010年大幅下滑之后,2011年,全球服务业部门直接外资有所反弹,约达5700亿美元。发达经济体在寻求再工业化、再制造化过程中,尽力保持其在服务业的领先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努力弥补其服务业发展的不足。当下,服务业已成为各国发展和彼此合作的重点。以研发、信息、网络、物流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在加快发展,传统服务业在不断改造提升中继续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而金融服务业则在经历冲击后加快了革新步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WTO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区域性的自由贸易谈判发展迅速,尤其是发达国家主导的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ISA国际服务贸易协定为代表的新一轮贸易合作模式在加速推进。这些更高标准的国际自由贸易协定在框架、内容、要义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与规定,特别是服务贸易,环境保护、劳工标准、政府采购、市场竞争等都被列入议题。

从内容上说,TPP突破了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模式,将达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从而使现有国际贸易投资体系向具有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及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和权益保护的方向发展。从规模范围和标准内容来看,一旦新的贸易规则出台,必将遏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争取国际贸易公平地位的努力,使这些国家不得不面对新的贸易规则壁垒,原有贸易优势也将大幅丧失,甚至可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被再次边缘化。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无法置身事外,必然要经受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冲击。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自贸区承载的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迎接挑战、参与新机制下全球分工合作的努力。

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扩大上海自贸区服务业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服务业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2012年,国内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4.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也明显偏低);同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部贸易额的10%左右,同样明显低于全球20%左右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目前中国服务业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而在服务业当中,附加值更高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也是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中国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约为40%,低于韩国15个百分点,低于美国30个百分点(见图1)。差距就是潜力,诚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中国的服务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潜力,要发展服务业,还要用开放来倒逼。”这也是上海自贸区将发展服务业作为重点的原因之一。

加入WTO,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随着中国服务业外商投资市场准入的不断放开,外商直接投资加速,规模大幅攀升,已成为当前中国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的重点领域。服务业实际吸收FDI金额和占比分别由2002年的121.02亿美元和22.95%上升到2012年的538.36亿美元和48.2%。2010年,我国服务业FDI占全国FDI的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见图2),同时也超过了世界服务业FDI39%的平均水平,并连续四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领域。

然而,引入外资的服务业结构并没有因此得到明显优化。随着中国服务领域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券在内的金融业,包括批发、零售、外贸、物流在内的流通业,包括增值电信和基础电信在内的电信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计、管理、公关等业务在内的专业咨询业等,开始成为外资进入的新热点;一些制造业跨国公司也因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遇到服务业瓶颈,客观上强化了对投资配套服务业项目的需求。“十一五”时期,中国政府也实施了服务业开放带动战略,并将现代服务业(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有别于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作为政策引导FDI的主要方向。然而,数据说明的现实却与此相反:2004~2010年期间,传统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项目数占服务业的比重由31.92%增长到52.26%,现代服务业的外资项目数比重反而由68.08%显著下降到47.74%。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FDI项目数一升一降,说明服务业结构没有得到明显优化,效果不甚理想。

服务业是新一届政府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十一五规划》出台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服务业发展空前重视,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2012年1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首个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希望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该《规划》明确指出,要深化服务业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完善服务业外资准入和经营的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凡是法律法规及国家规定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建立平等规范、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服务业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

2013年5月29日,在第二届京交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演讲中明确指出,中国将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作为推进“新四化”的重要方面,作为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取向,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以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水平提升。

服务业发展空间广阔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排头兵。此次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上海服务业的发展。政府在金融和物流方面提供了很多政策,比如外汇管制的放松,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业务的开展,保税仓单的质押融资等,以推动上海朝这一方向发展。此外,上海自贸区还将重点推动国际物流中转的进一步发展,并要在离岸贸易和在岸贸易的结合、内贸和外贸统筹运作方面逐渐形成明显优势,从而带动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现场获颁证照的36家中外企业(含11家金融机构)中,11家为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经营范围涵盖金融、商贸、文化、通信、跨境电子商务、大宗商品和期货保税交割、总部项目、高端消费品展示交易、保险业等多个领域。在上海自贸区已有的服务业基础上,根据《方案》扩大服务业开放的规定,上海自贸区将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国际贸易、金融、物流、航运服务、信息服务和地产六大行业有望在上海自贸区建立或发展的过程中受益。

上海自贸区重在贸易:货物贸易是基础,转口贸易是关键,综合型自贸区是方向。在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方面,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基础应当是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特别是转口贸易可望取得长足的发展。在货物贸易中,转口贸易是上海自贸区成败的关键。从自贸区的地理范围来看,外高桥保税区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本身就是为货物贸易发展而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如果上海自贸区一开始就是立足于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完全不必设在这四块远离市中心的区域,而是应该直接设在市中心地带。上海自贸区有望成为集转口、加工和服务贸易和金融于一体的综合型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引起了物流行业的普遍关注。上海自贸区整合的四个保税区,覆盖了港口、海运、空运、仓储等领域的物流市场,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物流特区。其发展会直接影响长江经济带的物流业发展。业内人士指出,自贸区不但影响传统航空、海运等物流业,也将影响国际电子商务及快递等新兴产业。此外,上海自贸区或将延续上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政策,继续探索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当然,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解决金融体制、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税收税制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才能够达到香港等世界级航运中心的水准。

金融创新是重头戏,离岸金融业务前途广大。现代金融是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重点,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及相关金融离岸业务等;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也将先行推动境内资本的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这些金融领域的政策开放及制度创新,将推动上海自贸区集聚更多的现代金融高级要素,其离岸金融业务将因此有望获得较大的发展。而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又可望与人民币国际化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未来会对上海自贸区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动态调整。按照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发展区域的总体思路,上海自贸区在未来发展中会在现有产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新的要求不断进行调整;同时,也会为原有的仓储物流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就此,《方案》提出,未来将根据试验的情况和要求,按一定程序扩大试验空间,逐步拓展实施范围。

服务业不仅日益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引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方向,也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与优化升级的新引擎、新动力。中国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有认识上的问题和结构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无论是金融、通信、物流,还是养老、医疗产业、非义务教育,都存在行政性垄断、审批过多的问题,市场准入的门槛较高甚至很高。而这些产业恰恰是社会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此次上海自贸区政策当中的金融改革和放开外商投资管制,就是要鼓励外资进入自贸区投资现代服务业,以使中国能在未来国际高端分工中占有较大的优势。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也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新的要求,即加快商贸服务、物流与制造业的有机结合,加快商贸服务业领域中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只有实现这两个有机结合与联动机制,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就服务业而言,上海自贸区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简政放权,改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进而推动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转型。

表1 2001~2012年全球直接外资项目的部门分布情况

年份 价值(10亿美元) 份额(%)

初级部门 制造业 服务业 初级部门 制造业 服务业

1990 50

2001~2002 500 60

2004 440 60

2005~2007 平均 130 670 820 8 41 50

2008 230 980 1 130 10 42 48

2009 170 510 630 13 39 49

2010 140 620 490 11 50 39

2011 200 660 570 14 46 40

2012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组织《2011年世界投资年度报告》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1 2002-2009年中美服务业增加值对比

图2 1997至2013年8月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占全国GDP比重的变化(%)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评论已经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