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资讯 » 资讯 » 离岸理财隐瞒风险血洗中国富豪

离岸理财隐瞒风险血洗中国富豪

MCC 0

金融鸦片令外资银行走下理财神坛露出贪婪本色

高盛、摩根士丹利近期的金融衍生品诈骗桩桩丑闻令投资界震惊,无独有偶,中国富豪们通过境外银行理财不但上亿身家赔得干干净净,更欠下银行巨额债务。这些被血洗的投资客,不乏在资本市场翻手云覆手雨的精明玩家,现在却只能被这些境外投资机构痛宰。

国际上将打折股票等金融衍生品称为“金融鸦片”,如“双利存款”是汇丰银行的一款产品,推销时说是存款,实则是一种期权产品,风险极高。汇丰根据文化差异的不同,特设此产品,且与储户签的是存款确认函而不是期权确认函,让内地投资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种存款方式,结果遭到疯狂血洗,无数储户的巨额财产一夜为空。

还应说一下KODA(Accumulator),这是一款跟股票挂钩的风险极高的复杂金融衍生品,即“股票累计期权合约”,其特点是收益有限风险无限,在香港被形象地解读为“I Kill you later(我迟早会杀了你)”。2007年香港的GDP总量才1600亿美元,但当年国际投行在港售出的累积期权合约总值高达1000多亿美元,一半以上卖给了内地投资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和企业高管群体。上海商人金京2007年“购买1000股股票”,最终却被“吸走”了上千万资产;汇丰银行北京燕莎支行张姓理财主任忽悠受害者方先生,不详细介绍产品,连合同都不给留,在签订合同时还借口文件没装订而故意散落一桌,只是不时抽出一张让方例行公事地签字。后来方先生才明白,当初的“双利存款”被偷换成了“双利理财”,方起诉汇丰索赔600万元。

受害者还有赖建平、郝婷、金亮、碧桂园老总、荣智健及中国东航等,前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被花旗追讨970万港元,令碧桂园惨输12亿人民币的是其与国际投行美林签订的股价对赌合约,当67岁的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在辞职函上签下名字时,击垮这位商界奇人的是一种对赌澳元的外汇累计认购期权,他的巨亏已超过150亿港元,而且根据杠杆效应损失还在扩大。

KODA产品苦主多来自本港或中国内地,香港私人银行主要从内地的分行营业部或直接在香港账户中获得这些人的信息,几乎所有苦主都是带着对外资银行近乎仰慕的信任而购买了这些当时自己根本摸不清门道后来退还退不掉的理财产品。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境外金融产品理财在内地引发的维权问题引起普遍关注,一些知名外资银行如星展、花旗、荷兰、恒生、瑞信、渣打等皆因此卷入旋涡。

《证券日报》

8000万理财却倒欠星展银行9000万

2012年5月7日,香港首宗受害者控告银行不良销售Accumulator案在香港金钟高等法院开庭。如果不是金融海啸,许多客户或许至今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更不知道理财经理已为他们购买了这样一款产品,直到银行来了催款通知才发现“事儿闹大了”。存入8000万最终却倒欠星展银行9000万的北京郝婷女士算倒霉到家了,然而,遭受这样痛苦的仅在北京大成律所登记委托的就有十几人,多为房地产、国际贸易或实业方面的大佬,少的欠几百万,多的千万甚至上亿元。“股票累积期权合约”是为期一年的投资合约,每份最低100万美元,当挂钩股票股价在终止价与行使价之间时客户须每天以行使价购进股票,当股价涨了5%达到合约终止价时合约即解除,收益极有限,而当股价低于行使价时客户必须每天购进双倍数量的股票。不是专业投资者的客户当初如果知道了这些谁还会买这东西?

看客户如何掉进星展银行亏损陷阱
星展银行香港分行的客户理财经理先让内地客户在境外注册离岸公司,再在星展行开户把资金转入,这样“境外资金”就不归中国法律管了。每卖出1个亿个人可提成150

万的理财经理们随后便不断向投资者推荐“打折股票”,并承诺绝对安全随时支取。牛市时该合约确能为客户买到打折股票,但该合约熊市时的亏损在投资期限内斩也斩不断,客户的资金很快就会亏光,而合约规定此时客户必须每天双倍吸纳股份直到一年期满,银行允许透支并提供贷款,最终使客户欠下巨债。香港法律规定该合约只能向“专业投资者”销售,门槛800万港元,由此银行方享有核准豁免权,而投资者自担风险不受保护。购买了该合约的内地普通投资者由于资产“达标”,外资银行“自然”称其为专业投资者而免责,可是不但未将“专业投资者”应担的风险告知,反让客户误以为“被成为”专业投资者可享受更多的优惠,由此无法得到监管部门的保护。

《华夏时报》

巨亏5000多万投资者首次告倒银行

最近一起因理财产品巨亏引发的旷日持久的诉讼案以银行败诉并赔偿原告5300多万元而告终,该事件成为中国投资者维权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山东人宋文洲一直以为将以第一个在日本主板上市的外国企业家身份而留名,但如今却发现更以维权者而成为新闻人物:金融危机以来众多客户因理财产品巨亏而与银行发生的诉讼中他成了第一个获胜者,且获赔金额高达5321万元。作为日本上市公司软脑集团的创始人,2008年他拟将部分资金短期投资,咨询时一家外资银行理财经理极力推介几款结构型产品,并承诺基本上可以随时赎回,利润比较好。而且,从产品说明书上看也可提前赎回,他放心地以6400万元购买了该银行“聚通天下”代客境外理财系列的股票挂钩可转换结构型投资产品。3个月后,宋按计划想将这笔投资赎回,但银行方面将客户指令一拖再拖,更令他想不到的是随即被明确告知这个产品不能赎回。之后一年多,宋购买的该款理财产品巨亏5000多万元,本金只剩个零头。经过使他心力交瘁的法律程序后,二审最终裁决银行违约。然而,该外资银行还有“暗招”,宋后来查询账户时又发现名下还有400多万元的理财产品余值不翼而飞,他十分气愤,发誓维权到底。 《理财周刊》

评论已经关闭.